德州加快构建全链条、闭合式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2017-10-13 10:56:47来源: 德州新闻网 作者:

  记者任立松本报通讯员张勇赵帅张大伟

  10月12日至16日,2017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行业总决赛于我市举行。来自全国的210家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企业,400名参赛选手,近百名资本大咖、院士、专家齐聚德州,一场技术、资本、人才诸多要素融汇的盛事,为我市“双创”的热潮再添一把旺火。

  毋庸置疑,“双创”风口的到来,正为德州经济的腾飞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我市乘势而上,瞄准“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定位,力促实现“总部在京津,基地在德州;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德州”,唤醒了一大批“沉睡”在实验室的科技成果。

  德州何以能?市科技局局长张慧君说:“我市始终倡树‘政策引人才、平台聚人才、产业兴人才、环境留人才’的大人才观念,以技术创新推动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放大技术创新效应,让科技、金融、产业实现深度融合,打通了从科技成果到产业活动的新通道。 ”

  全方位开放,汇聚最优质的创新资源

  一个城市的希望在哪里?今年再度入选“全国百强县”的禹城回答是:让人才公寓的灯都亮起来!

  如今,禹城市首批196套人才公寓已全部住满。“禹城创新的‘最强大脑’荟萃于此,既是禹城未来的最可贵资本,也是培育新动能的潜力所在。”禹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建军说。

  女博士法月萍率领的法博士团队,是禹城市人才公寓的常客,这个团队正致力于将一条蚯蚓培育成大产业。“蚯蚓体内富含多种活性物质,单拿蚓激酶来说,如果提取纯度达到99%以上,1公斤售价在5万元以上,产业前景可想而知。 ”法月萍说。

  将项目落在禹城后,法博士团队拎包即入住了人才公寓,舒适的环境、健全的设施、周到的服务,让团队成员生活、工作都很惬意,“一下就让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 ”法月萍说。

  放眼全市,人才公寓已经成为各地构筑创新高地的“标配”。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工建设人才公寓项目16个,规划面积35万平方米、4283套。

  “没有人才,就没有科技成果,更奢谈转化为产业动力。”张慧君说,我市张开双臂,拥抱人才,积极构建全方位的科技开放合作体系,彰显了我市求贤若渴、聚才爱才的款款诚意和坚定决心。

  事实上,下大力气兴建人才公寓,仅是我市聚才、留才的缩影。近年来,我市相继举办了“德州·京津大院大所对接会”“中科院院士专家德州行”“山东省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对接会”第一、第二届“中国·德州京津冀鲁技术交易大会”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合作活动,3年来,共引进“两院”院士、千人计划、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267人;还陆续出台了《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及“黄金30条”等政策文件,用“城市的开放度、创新型企业的集中度、出台政策的精准度、人才生活的舒适度”,形成对人才认识的高度和留住人才的温度,打造出了最优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搭建载体平台,让千里马竞相奔腾

  海藻糖,一种国际新兴的高品质低聚糖,在高端烘焙食品、婴幼儿食品、化妆品、医药中间体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过去,由于成本高、转换效率低,每吨价格高达1.5万元,成为海藻糖市场化的障碍。

  可喜的是,平原福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过技术攻关,让培养基成本降低了20%,转化率由50%提升至80%,由此拿下了我市科技界近年获得的最高荣誉——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也保证了公司年产5000吨海藻糖项目顺利投产,预计可实现年利润3000万元。

  在项目攻关负责人赵伟看来,这得益于福洋生物工程研究院的支撑。“引进的院士就有2名,给科研攻关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大技术后盾。 ”赵伟告诉记者,而能让“高精尖缺”人才安心、舒心为企业服务,离不开优渥的政策环境。平原县拿出真金白银兑现“黄金30条”,着力搭建创新载体平台。

  截至目前,先后有60多家规上企业与50多所国内知名院校进行了对接,建成市级以上创新平台64家,省级以上研发中心11家,转化先进科技成果120多项。

  放眼全市,一个多层次的创新载体平台体系正在形成:德州高新区成功晋级国家高新区;16平方公里的“德州创新谷”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30万平方米的应用技术研究院将于年底投入使用;德州农高区获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全市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17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37家,孵化面积达200万平方米……让我市的创客们摆脱了创新资源分散、与市场主体分离的现状,让创新要素在集聚融合中迸发出更大能量。

  与此同时,我市深入实施“五个一工程”,通过“依托一所高等院校、引进一名行业创新领军人才、成立一支产业联盟基金、搭建一个产业公共研发平台、构建一个产业专利联盟”,推动组建了10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从单打独斗走向集群创新,大大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提高了产出效益。

  凝聚金融力量,疏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团队没问题,市场没问题,资金有问题。 ”大国重器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月芹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这一度困扰着公司发展。

  被纳入全市“启航”计划的大国重器,此前主要生产机械臂主体,近来成功攻克高精度伺服电机技术难关。“伺服电机是机械臂的三大核心零部件之一,目前国内高精度机械臂生产商使用的伺服电机,八成进口德国和日本。 ”李月芹说,而随着技术难关的攻克,仅公司现有意向合作企业的订单量,就将达4亿元规模。

  然而,让成果转化成产业,资金成了最大的“拦路虎”——购进两条伺服电机生产线需要资金1亿元。

  正当她一筹莫展之际,“启航”计划帮她走出困局:不但成功促使前海股权交易中心与其对接融资,还借力“三航”政策,让公司在缺乏抵押物的情况下同样拿到了担保,极大拓宽了融资渠道。

  “全球顶尖的机械制造商德国舒勒公司已与我们签署采购协议,追随全球最好的公司前进,前景无限。 ”李月芹说。

  让科技成果真正助力产业发展,离不开资本的力量,这在我市不乏实例:华鲁恒升在初创时期,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发展缓慢;步入成长期,华鲁恒升开始借助多家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大氮肥装置国产化项目,科技研发需大量资金投入,自有资金显得捉襟见肘,华鲁恒升主动到金融市场“找米”,企业研发被注入金融活水,华鲁恒升一跃进入大氮肥行列;而随着企业壮大,研发需求“水涨船高”,华鲁恒升又将目光投向了资本市场,通过上市融来几十亿的资金,促进了一大批科研项目开花结果,使企业跨入了百亿方阵。

  现实中,力促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我市从未放松发力。眼下,以打造支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金融产品为目标,我市不断优化政府投资模式, 2015年以来,我市共成立了16家科技支行,围绕科技创新,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并成立了各类创新创业基金17支,总规模达到25亿元;借力“三航”计划,综合利用奖、补、投、贷、保等手段,充分发挥了金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催化作用,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眼下,以整合“技术、资本、人才”要素为抓手,我市正逐渐构建起全链条、闭合式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更多千里马得以竞相奔腾。截止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2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22亿元,居全省第6位;同比增长19.12%,增幅居全省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累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0.76%。全市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达到873个。有效发明专利量1322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2.3件。

  ■以技术创新推动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放大技术创新效应,让科技、金融、产业实现深度融合,打通了从科技成果到产业活动的新通道。

  ■我市张开双臂,拥抱人才,积极构建全方位的科技开放合作体系,彰显了我市求贤若渴、聚才爱才的款款诚意和坚定决心。

  ■以整合 “技术、资本、人才”要素为抓手,我市正逐渐构建起全链条、闭合式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更多千里马得以竞相奔腾。

责任编辑:石慧